當下,對低碳經濟、綠色經濟話題的探討和關注已經超越了任何時期,然而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在中國并不十分清晰,中國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將不得不面臨低碳這道“坎”。
“中國要想發展好低碳經濟的,就必須把整個業務模式、產業鏈條從上到下進行布局。” 項兵一語發表了自己對中國下一步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他坦言在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實踐上,我們離發達國家還相距甚遠。
《中國經營報》:綠色經濟對于中國企業還是比較新和模糊的話題,絕大多數企業在面對這股新潮流時,往往是盲目跟風或不知所措。
項兵:其實我們也在嚴肅考慮這些問題。其實不僅是業務模式,還有生活方式。比如像美國這樣一個高收入的國家,它就是最高碳的國家。歐洲的碳排放顯然就小了很多。而日本,由于有了高速鐵路和城市地鐵的無縫對接,讓很多富裕的家庭不需要私家車,完全可以靠公共交通解決問題。這就是每個國家不同的生活方式。
而對于中國,我們不能說看到美國通過污染可以發達,我們就仿照學習。因為現在的環境和標準都不一樣了。
其實更深刻的層面是,我們中國人要追求什么?幾天前我遇到了一個好朋友的兒子,他在法國最優秀的大學讀大四。我問他:“你們這個專業擁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工程師月薪是多少?他們的夢想是什么?”他告訴我,這些人的收入大概是8000到12000歐元/月,而他們的夢想就是興趣愛好,比如說讀書、運動等。而我們中國人現在追求的夢想僅限于物質層面,本來住著100平方米的房子,但為了爭取更多,高工資的人寧愿不吃不喝也要換個200平方米的房子。這種思想就非常可怕,如果不做調整,再多的資源都得消耗完。
《中國經營報》:中國現在處于大規模的工業發展期間。從綠色經濟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我們真正應該向歐美發達國家學些什么?縱觀亞洲幾個主要國家,從產業分布來看,存在什么樣的競合關系?亞洲國家之間有哪些合作的可能?
項兵:除了歐美國家,其實日本的一些經驗就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甚至還可以超越。像日本在城市環保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包括城市規劃、業務模式、生活方式等。最近日本正在研究如何把低碳和老齡化社會結合起來。我們應該多花些時間把整個制度體系進行反思。而企業也要把整個產業鏈進行規劃。比如:學會保護更多的戰略資產,不僅僅是低碳。
這其中有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比如中國正處于發展過程中,現在制造業占的比重大一些,對環境的壓力肯定比印度大得多。而過去30年中,我們的確給全世界做了許多保姆性的工作,歐美國家把低附加值、污染嚴重、科技含量低的產業一步步都轉移到中國。但是我們由于人口多,僅僅靠這些低附加值的產業就可以產生一批總量、銷售額、產量都很大的企業。有些問題是全球性的,不能總指責個別國家,所以全球必須有個統一標準。在這樣一個前提條件下,我們再商量不同活動應該放在哪些國家,并進行公平競爭。
我覺得亞洲共同的問題是,大家只有從下往上的思維,沒有從月球看地球的思維。大的創新都是歐洲和美國的,我們從來都是跟在后面走,無論中國、日本和印度都是一樣,西方還是高高在上的。亞洲做的比較好的只有日本,它有精細制造。日本可以靠極致和專注做出一批優秀的制造性企業。所以亞洲的國家都需要整體創新。
《中國經營報》:在綠色產業發展中,你認為企業和政府的正確分工是什么?
項兵:政府現在需要站在高層面上規范整個系統,因為這點只有國家、政府才能做到,任何企業都解決不了。企業要做的是:在這個系統范圍內,提供配套服務。同時,我們的政府不僅要搭建平臺,還要規范平臺的性質——到底我們是走歐洲模式還是美國或日本的模式。如果在這個層面上政府馬虎了,那么企業做的再好也于事無補。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watkissart.com/changjiang/55418.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