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越來越明顯的狀況是,當一所商學院有MBA學生的時候,它必將再逐步發展另外一些學生,那就是EMBA學生。
在一本名為《頂尖EMBA課程指南》的書中,描述了中國目前的EMBA總的招生人數,約為6000多名。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商學院的MBA的項目每年的招生人數也在急劇上升。
這兩個招生計劃存在著很多不同,讓它們先天有了互補的可能。
一些商學院正在嘗試將這兩個資源對接起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就是其中的一個先行者。
后來被叫做“攜手計劃”的對接行動,始于3年前。近日,復旦正式開始實施兩項計劃———聘請已經畢業的EMBA或者MBA校友擔任全日制MBA班學生的“榮譽導師”,以及鼓勵前者招聘后者。
實戰教育
實戰教育是復旦管院在這個計劃中的一個考慮。MBA項目主任祁新娥坦陳,不少MBA學生進入商學院學習之前,都有為時不短的工作經歷,這段經歷給了他們不錯的位置。
這也是他們急于改變的地方。
“我能不能換個行業?”“開始創業會怎樣?”“如果我在這個領域內沒有任何經驗,會不會失敗?”……
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會在學生們的腦海中徘徊。
“已畢業的EMBA或者MBA的校友,理解他們的想法,也知道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祁新娥說。
復旦管理學院的一項統計顯示,MBA學員多數為企業中層管理人員,EMBA學員相比MBA學員具備更長時間的管理經驗和更高的職位。
復旦計劃,這些榮譽導師將邀請MBA學員參與所在企業的項目實施,為擔任MBA學員在校內自發組織的多個職業發展俱樂部的顧問,參與到復旦管理學院舉辦的聚勁論壇和MBA論壇中等等。
校友溝通計劃
而對于已經畢業的EMBA和MBA學生來說,對接是畢業后與母校良性互動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復旦管院常務副院長陸雄文分析說,EMBA以及MBA校友可以學習MBA學員挑戰傳統思維和敢于嘗試的勇氣。
東方財富網CEO其實證實了這一觀點。他與另一名校友一起被聘為14名在讀MBA的榮譽導師。
“這種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我們之間很容易成為溝通透明的朋友。”其實說,很多時候,在讀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引發了他的思考。
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蘇芬坦言,通過接觸和了解,能從MBA學員中發掘優秀人才,并吸引到企業中去,為企業注入活力。
變化發生
資源的有效對接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作為MBA學員入學時的面試官,其實對學生入學前后的變化進行了對比,在他看來,自己接觸的14名全日制MBA學生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正在逐步擺脫過去的思維模式,你可以看到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加系統、全面、客觀、成熟。”而在祁新娥看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拓展人際關系網絡的愿望得到了滿足。而他們的職業化素質、理性思維的培養也得到了深化。
而這一計劃實施的關鍵,復旦管院和榮譽導師們都認為,必須要舍得付出時間和精力。
“這也是計劃能不能順利繼續下去的重要因素。”
“為了避免形式主義,我們有一個專門的計劃‘控制小組’。”祁新娥說,這個小組每個月都會出一份關于“攜手計劃”的報告,報告對整個計劃進展中的情況和潛在問題進行分析,“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計劃做下去。”
來源:EMBA招生網本頁網址:http://www.watkissart.com/fudan/4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