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經濟全球化體系中,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事實上,世界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干預市場經濟的行為更多地應當看作是國際經濟體系建立的助燃劑。
正確認識世界經濟發展的雙重趨勢,可使我們認清經濟全球化對我們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趨利避害。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產業與經濟的騰飛對世界制造與貿易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中國經濟發展中一直存在的過快、過熱、低附加值等問題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漸漸露出端倪,在這個發展十字路口上,我們究竟該如何正確面對中國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在世界生產體系中的地位?如何解決好生產高速擴張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為了更好地探索這些理論和實際問題,4月16日,我院聯合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管理學院中國管理研究中心與英國布魯耐爾大學舉辦了一場主題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產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當天上午8點半,本次國際研討會在友邦堂拉開了帷幕,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產業經濟學系主任芮明杰教授致歡迎辭,美國杜克大學Gary Gereffi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Anthony P. D’Costa教授等相關領域內的權威學者紛紛到場,共同探討在全球化與金融危機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我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本次研討會是一次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重量級學者專家的參與。美國杜克大學著名經濟社會學家、全球產業價值鏈理論的創始人之一Gary Gereffi教授在本次研討會上從理論高度闡述了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這三個維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并舉例說明怎樣才能形成這種新的發展格局。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Anthony P. D’Costa教授則從印度三個最有代表性的產業——鋼鐵、汽車和IT行業入手,深入剖析了這三個行業各自的發展特點,以及民族企業、跨國公司與印度政府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他對印度產業發展的深入研究對于我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參考價值。
除此之外,部分教授把關注的目光放在外資企業的兼并收購對中國產業企業的影響上。他們指出,外資企業的兼并收購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促進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與管理水平的提高,但也可能帶來市場壟斷、沖擊民族品牌等消極影響,同時,大家也探討了政府如何制定正確的政策來引導外資企業的收購行為。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一個重大特征和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經濟運動在多方面呈現出雙重發展趨勢,即經濟增長軌跡上升和波動趨勢并存,區域集團化和經濟民族化趨勢并存,新經濟技術迅速發展和不平衡加劇趨勢并存,世界經濟格局單極化和多極化趨勢并存,各國強化市場機制和發揮政府作用趨勢并存,國際經濟合作協調和對立沖突趨勢并存。
在當今的國際經濟背景下,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探索尤為意義重大。這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將使中國產業界獲悉國際最新動態,還能讓大家認識到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重要路徑,從而幫助中國的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來源:EMBA招生網本頁網址:http://www.watkissart.com/fudan/4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