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至15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十一期訪問學者工作坊“旅行的圖像與文本”在光華樓東主樓701會議室舉行。共有近20位國內外學者前來參加。 (EMBA招生:emba.22edu.com/embazhaosheng/)
工作坊期間,學者們就文字與圖像的關系從多種角度作了報告并進行討論,按其內容的相關性共分為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題為“畫像文本中的自我之姿:圖、詩、史的互證”,由復旦大學中文系陳思和教授主持。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毛文芳報告了《生命圖史與文本複調:以晚清<鴻雪因緣圖記>為考察中心》,提出畫像可視為人類以視覺經驗理解自我的傳統軌跡,不僅模仿與復制特定的人物形貌,亦為對周圍世界與文化形態的模擬,更是對創作之原初環境的符號投射。華東師范大學胡曉明教授對此部分報告做出了精彩點評,在場學者和聽眾也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第二部分的主題為“情境式廣告、平民化書法:文化認同與現代消費”,由復旦大學汪涌豪教授主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衣若芬教授通過報告《1920-30年代虎標永安堂藥品在東亞的報紙廣告》生動地講述了在永安堂急速擴張的1920至1930年代,發行的各大報紙上的廣告是如何通過圖像與文字來塑造消費需求的。
第三部分由華東師范大學陳子善教授主持,議題為“現代性之誘惑:猥褻與抒情”,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賀麥曉教授與海德堡大學孫麗瑩博士合作完成了報告《“不良小說,猥褻圖畫”:<眉語>(1914-1916)中的身體、性別、文學與民初的出版審查》,報告介紹了民國時期創刊不久即被?呐云诳睹颊Z》雜志中的文字及圖片內容,并從多角度深入討論了其被?姆N種原因,精彩的報告引發了全場的熱烈討論。
第四部分著重討論攝影作為技術、政治與認知的話題,各位教授對早期照相及當時文人對照相的態度、感觸做了報告。維思里安大學吳盛青教授的報告《任郎相對喚真真:早期照相文化中的真、幻、化身》生動展現了早期照相文化,通過當時的知名人物對照相和照片的詠嘆展現這一時期人們對照相的種種觀念。三場報告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
第五部分討論的議題是“世變中的抒情主體:視覺、性別的政治學”,錢南秀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詩畫同源?薛紹徽(1866-1911)之題畫詩初探》,陳正宏教授也參與到本次討論中來,給學者的報告作出了精彩的點評。
第六部分討論的議題是“中國好聲音:音、形、義的旅行”,其中,吳雪杉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從聲音到圖像:義勇軍進行曲的圖像化方式》,報告中豐富的圖文資料呈現了《義勇軍進行曲》在圖像化進程中的表現方式的演變。接下來,黃運特老師在自己的報告《“Chinese whisper”中國耳語》中從小孩子玩的接話游戲“中國耳語”這一現象引申出去,認為“漢字、ideogram, Paragram和anagram,造成了一種translinear reading,從各個角度、多方向閱讀。跟漢字一樣,paragram 和 anagram 其實是visual rhymes,是視覺上的押韻。”“聲音和圖像相互翻譯,造成符號滲透(semiotic saturation)”。
第七部分討論的議題是“名山風景·流浪兒童:題材及現代性的隱喻”,上海大學的張長虹老師的報告題目是《“海派”畫家的黃山圖像與黃山想象——兼論20世紀初視覺藝術中的圖文關系》,論述了民國時期上海藝壇的黃山旅游與黃山繪畫創作的熱潮,一方面受到清代畫家石濤等人的影響,另一方面,它與民國時期黃山的旅游開發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張長虹教授通過對20世紀初黃山圖像這一特定社會題材的考察,從側面讓大家了解到當時的圖文互動關系。最后,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徐蘭君教授為大家重讀張樂平的三毛漫畫,就“兒童與中國現代性”進行了報告。她在報告中描述了漫畫三毛的形象發展過程,早期誕生于特定時期的摩登上海,發展成現代都市中的“流浪兒童”,到最后新中國成立后,固定為豐滿和健康的新中國兒童形象。三毛的形象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演變。
兩天的會議進程在最后各位學者的綜合討論中進入總結收尾階段,學者們各抒己見,認為“現代華語語境中的圖文互動的研究”層次豐富,涉及范圍廣泛,是能夠促進各類學科互動的綜合型研究。最后,會議在學者們的積極提問和精彩的解答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