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MBA發展路徑從補充到核心競爭力重要載體
從美國EMBA項目占據大半江山,到北美、歐洲知名商學院跨區域的強強聯手,再到新興市場EMBA的初出茅廬,全球EMBA排行榜中的起起落落見證了世界的扁平與經濟的全球化。
而隨著EMBA這一原本在西方世界乏人問津的項目在全球都掀起的熱潮,它的存在也不再是當初那個“MBA的補充角色”,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兼EMBA教育中心主任衛龍寶在接受專訪時說:“EMBA已成為現代商學院品牌、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載體。”
從補充到核心競爭力載體,EMBA在全球的發展經歷了什么樣的轉變?中國的商學院又能從中受到哪些啟發?
EMBA起源
EMBA的起源要追溯到二戰時期,一批軍人出身的企業領導者急需提高經營與管理水平,但又不能中斷職業生涯。1943年,芝加哥大學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在兩年的時間里,每周兩天上課,目標是為管理經驗豐富的高級經理人補充和更新商務知識。
這種新型教育,便是EMBA。盡管美國的EMBA起步最早,但直到近三十年以來才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1981年EMBA協會正式成立,在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鮑勇劍看來,這意味著EMBA作為一項制度而存在。至今EMBA協會已有將近300所大學的項目會員。
經濟發展的需要始終是推動高等管理教育發展的動力。從1981年至2002年,美國EMBA項目仍然是全球EMBA發展的主力,從2001年開始《金融時報》發布的全球EMBA排行榜中可看出,當時上榜的50個EMBA課程中,來自美國的項目占據了大半江山。
起初,作為一種在職培訓,EMBA的學員都來自公司推薦,費用由公司支持。與全職讀書的MBA比起來,它既不影響職業生涯,又能將課堂上的知識付諸實踐。這種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逐漸受到許多公司的認可,被視為培養后備高級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徑。
在EMBA教育的始祖——芝加哥大學里,EMBA被要求向MBA看齊,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對課程設置的細致化程度都是如此。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擁有數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執教,并要求聘請一定比例的國外優秀教授進行授課,旨在打造優質的EMBA教育品質。
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學院都認可這樣的補充教育,美國商學院鼻祖——哈佛商學院就遲遲沒有開設EMBA項目,其理由就是這種在職培訓不受政府機構控制,沒有統一標準與要求,在招生和各個教學環節都存在差異,擔心EMBA教育降低商學院品質。
國際化
事實上的確如此,在EMBA教育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招生入學、成績和捐款等環節不斷地暴露出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大量出現正是EMBA需求持續升溫的結果。盡管中間也發生諸如恐怖襲擊、金融危機等影響經濟的大事件,但都沒能阻擋EMBA越來越火的跡象。
“EMBA的國際化是它發展階段中重要的劃分指標。”鮑勇劍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2002年之后,美國EMBA占據大半江山的局面慢慢開始改變。2003年EMBA協會中便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員來自全球其他大學,彼時EMBA也開始在中國市場萌芽。
在全球EMBA排行榜中,跨學院、跨地區的課程也持續增多,并以強強聯合的優勢逐漸占據排名的前列。這些跨校園課程通常有兩種安排形式:一種是在不同國家的不同商學院學習,另一種是在同一學院于不同地點開辦的校區學習。后者例如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最早在亞洲開設分校的模式。
如今,EMBA的國際化不僅體現于國際合作項目的增加,而且在課程設置中國際內容也日益增多,聯合辦學、實地考察、國際化課題與國際化的學生來源都是這些國際元素的體現。
而在與社會發展趨勢相結合的方向之下,國外各商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在不同領域凸顯自己的特色。在新媒體和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下,大部分EMBA項目也引進和應用社交媒體在項目的招生、課程安排和校友關系中。
隨著EMBA在全球的不斷發展,EMBA在商學院的地位與角色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衛龍寶認為:“EMBA從過去對MBA的補充,現在已發展成為商學院品牌、影響力及其核心競爭力的載體,它是創造管理知識庫、教育力量與企業領袖力量共同成長的重要平臺。”
http://www.watkissart.com/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watkissart.com/zhaosheng/xuexiao/1407.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