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7:00,中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滄浪之水》作者閻真教授做客商學院,在管階一教室為廣大商學院學子奉獻了題為“《滄浪之水》與當代知識分子”的精彩講座。管階一教室座無虛席,商學院數百名學生聆聽了講座。
閻真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滄》的寫作背景。他指出中國知識分子正處在一個轉型時代,并受到兩大“巨型話語”的制約:市場和權利。而正是這兩大“話語霸權”,擠壓了人文空間,并造成了當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分裂”。
緊接著,閻教授談到了當代知識分子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他結合自己讀《李白傳》的感受,細數了中國古代文化名人的悲慘命運,進而剖析了造成這些悲劇的根本原因。他說,創造者需要心靈的征程,人格的堅挺,而這是不符合體制要求的。他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堅守人格的意義歸結為“心靈的理由”,并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色彩的風景”。他指出,90年代中期以來,知識分子在市場經濟下大規模地走向世俗,退守個人生存空間,逐漸拋棄了傳統文化中的“屈原范式”,但他強調了自己寫作《滄》的立場:回應現實但不批判。
談到知識分子與市場的關系,閻教授認為,市場經濟解構了知識分子的責任意識和人格意識。這造成了形而上的物質的貶值,理想主義的式微,功利主義被合法證明。他引用了《滄》中的話:“讀書人不可能在現實之外依靠邏輯建立一套價值體系”,說明小說主人公池大為堅守人文理想的失敗具有必然性。他指出,脫離市場構筑人文理想是一種烏托邦。并認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傳統文化對現實不具有指導意義。因為這是一個相對主義的時代,即沒有絕對的東西,也再沒有終極、崇高的意義。
閻教授還談到了知識分子在面對權力的兩種選擇:一是像小說中池大為最初那樣堅守人格;二是接受權力,對權力來源負責。進一步探討了當代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同化的力量以不動聲色的強制性逼迫就范,失去身份。
對于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人格 、心靈需要”與“功利,名望,市場需要”之間的悖論,閻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只有市場生出的力量,才能平衡利潤最大化的沖動。并強調,當代人文理想不與市場溝通是沒有前途的。
最后,閻教授與現場同學積極互動,對同學的提問一一給予了解答。在場同學無不為閻教授睿智,幽默而又充滿人文思考的講話所感染,并報以熱烈的掌聲。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watkissart.com/zhongnan/29703.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