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天網獲悉:9月21日晚,IESE商學院潘卡基•格瑪沃特教授受中歐副院長兼教務長約翰•奎爾奇(JohnQuelch)教授特邀做客中歐上海校區,和聽眾一起分享了新著《世界3.0:如何實現全球繁榮》中的精彩觀點,并就全球經濟發展等問題與聽眾進行了互動。中歐教授、MBA及EMBA學員、校友共約兩百多人慕名而來,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潘卡基•格瑪沃特教授現任IESE商學院全球戰略AnselmoRubiralta教席教授。1983年至2008年,任教于哈佛商學院。1991年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8年入選《經濟學人》雜志《最杰出管理思想家名錄》,是其中最年輕的“管理大師”。他著有Commitment、GamesBusinessesPlay、《戰略與商業圖景》以及《重新界定全球戰略》等專著。
潘卡基教授首先以一個現場投票游戲開始了講座。他向大家介紹了三種近十年來比較流行的看法。第一種觀點認為國家的邊界概念正變得非常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將變得越來越本地化(localization)。第二種觀點是國家的邊界概念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使我們逐漸成為一個地球村。未來的文化趨勢將朝著“地球村”和全球化的軌道不斷發展。而第三種觀點則認為在未來的世界中,國家概念和“地球村”的概念將同等重要。現場有超過一半的聽眾認為,未來的世界會變成一個地球村。
潘卡基教授似乎對大家的選擇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他說,在世界各地做這個測試時,對“地球村”持濃厚興趣的人總是接近60%。時下很多的新聞媒體和網絡也在大肆宣傳“地球村”的概念。然而他認為,剛才所說的第一種世界是“世界1.0”,地球村的世界也只是“世界2.0”。世界2.0從未來到過,而真正代表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恰恰是剛才提到的第三種世界,也就是他提出的新概念“世界3.0”。
為什么世界進入不了真正的“地球村”?國家邊界概念為什么同樣重要•潘卡基教授隨后用一組令人信服的數據做了說明。他說,我們總是有一種錯覺,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有很多機會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可是調查發現,全球越洋電話的撥打率,平均只占電話總量的2%左右。全球大學生出國交流的比例也只有2%左右。中國人每天閱讀的網頁,有90%是國內的。德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出口國,可是它的貿易有65%只銷往臨近的歐盟國家。實際上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出口貿易,都受到地域和邊境局限,往往只在臨近國家進行貿易,并沒有所謂的“地球村”貿易現象的出現。
潘卡基教授認為,這些數據說明,所謂的全球化,只不過是“大話全球”。是我們對事實的夸大和誤讀。“地球村”和全球化理論,缺乏證據和數據的支持,并且包含著研究者主觀的認知因素、是一個以偏概全的概念。實際上通過研究發現,全球目前只有10%-20%的一體化程度。而這個數據表明兩點,首先,全球一體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次,至少在當下,全球國家邊界概念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提出“世界3.0”的概念,就是要強調一體化和邊界同等重要。
潘卡基教授還特地提到“世界3.0”的概念對于中國快速增長的國際貿易有很強的啟發意義。世界3.0,它提醒我們事實上一個國家的國內經濟貿易比國際經濟貿易要更大更重要。中國國內GDP和它的出口比例也證明了這一點。同時還提醒我們,所謂的全球化并不是我們應該發展的方向。最近的研究顯示,隨著中國的國際貿易的增長,它的國內貿易占GDP的比重相對降低了,這足以讓中國引起重視。因為國家的國內經濟狀況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世界3.0的理論中,國家概念和全球化流通是兩個同等重要,并需要互相平衡的概念。
演講之后,潘卡基教授和現場聽眾做了熱情的互動。在談到中國和印度在全球化當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時,他說,中國和印度是非常不一樣的經濟體,中國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3倍。作為在中國訪學的印度人,事實上我對此非常羨慕。對于中國來說,目前市場上跟中國做貿易的國家,已經和與美國做貿易的國家一樣多了。中國已經是全球領先的出口國,它的崛起非常之快,非常驚人。因此,中國應該樹立多邊化的全球秩序,它有這個責任,這樣做對自身也會有利。最后,中歐向潘卡基教授贈送了禮物,并希望他常來中歐做客。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watkissart.com/zhongou/44630.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