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諸如“總裁班”、“富豪班”之類的“后精英教育”課程早在多年以前已經蔚然成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一流名校,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東北大學等區域性核心高校,以及思八達、行動成功、聚成、匯聚、超越極限等民營機構都開設有類似班級。不得不說,借以“富豪”、“精英”為名,確有嘩眾取寵、故弄玄虛的之嫌,不過,仔細分析思索,從“富豪班”的頻現卻也可以窺斑見豹。
“以身價定學歷”首先受到的必然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194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僅2。1萬人,到了1952年,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開始,當年共錄取新生達6。6萬人。經歷過50年代“教育大革命”之后,直到1978年,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而在2010年,全國高等教育招生本專科計劃為657萬。經濟發展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資源剛性需求快速上升的因素之一。企業家千方百計希望踏進高校大門一方面是希望能為自身的簡歷增添亮色,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們開始逐漸認識到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意義。
簡而言之,高等院校開設“富豪班”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滿足“精英企業家”的教育需求,二是讓學校名利雙收。有人坦言,中國不缺企業家,缺少的是優秀的精英企業家。2010年唐駿“學歷門”事件引起廣泛爭論,公眾對于企業家的文化素質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可以靠一張文憑來解決。像李嘉誠一樣,僅有小學學歷卻建造商業帝國的創業者少之又少,因此,在平民化教育逐漸普及的今天,已經擁有財富的人們也渴望在金錢之外吸收更多知識養料。而作為高校,接受名人企業家們的學習,在獲得高收入高回報的同時也能擦亮自己的招牌。
市場需求是基礎,教育需求則是補充。1957年后,由于中蘇關系惡化,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走上了一條摒棄一切外國“模式”,復歸“傳統”的道路。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完全關起門來革教育和文化的命。高等學校三年不招生、工農兵上大學、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斗、批、改”,中國高等教育幾乎到達了崩潰的邊緣。伴隨著義務教育、平民教育的發展,“精英教育”模式越來越被人們所理解與接受,若能妥善處理好這幾者這件的關系,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才能讓教育體系更為健全完善,成果也能得到彰顯。
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它對于教育資源的分配往往“隨波逐流”。而教育體制的改革也不得不經受市場化浪潮的沖擊,缺少“經濟原動力”,改革的步伐或許會逐漸緩慢。但必須意識到,作為公共資源的一種,教育決不能讓“公平”二字被財富所淹沒。倘若將學位與金錢完全畫上等號,那么我們的高等教育將很難被認可為“精英的薈萃,思想的燈塔”,而是朝著功利化的道路漸行漸遠。http://emba.china-b.com/
發布者:caiji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本頁網址:http://www.watkissart.com/zhongshan/68783.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