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寧夏日報周刊 -> 寧夏故事
      西吉繡女:飛針走線繡出幸福新圖景
      ——寧夏深耕勞務品牌打造就業“金名片”系列報道⑤
      2024-09-19 07:29:02   
      2024-09-19 07:29:02    來源:寧夏日報

        穿針、走線、勾挑……在西吉縣鄉土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的非遺就業工坊里,30多歲的楊月霞正全神貫注地埋頭完成一對荷包的刺繡。不一會兒,五彩斑斕的絲線在她手中變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圖案。

        楊月霞的家在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兒時常跟著母親扯線團、穿針,偶爾繡上幾副鞋墊或枕套。耳濡目染下,那“一針一線”也成了她心中的一份熱愛。

        10年前,孩子進城上學,楊月霞一同前往,繼續圍著鍋臺轉。

        偶然的機會,楊月霞認識了“西吉繡女”施滿義,跟隨其學藝,她的人生有了徹底的改變。

        “我邊給孩子做飯,邊在這里上班掙錢,兩不誤。”得到施滿義刺繡技藝的真傳,楊月霞在就業工坊上班當老師,每月有3000余元的穩定工資,“憑著手藝掙錢,心里也踏實”。

        刺繡,一直是西吉婦女的傳統手藝。2021年“寧夏刺繡”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西吉縣充分發揮寧夏刺繡傳承人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當地鄉鎮勞務站點的陣地作用,全力打造“西吉繡女”勞務品牌,形成了“培訓+企業+基地+巧媳婦”的運作模式和“訂單+期貨”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有培訓刺繡企業、工坊、基地等經營實體4家,培訓學員8000余人次,從事手工刺繡技藝的繡女1000余人,年創造經濟效益1586萬元,帶動就業2300余人。

        “我們‘西吉繡女’制作的刺繡抱枕已擺上了全球首架C919國產大飛機的頭等艙,用刺繡技藝制作的女士休閑包也賣到全國各地,每個包能賣到200元以上。”施滿義的女兒趙靜說,如今企業已銷售手工藝作品2.6萬余件。

        刺繡是時間的藝術,而藝術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定住神,穩住心,才能守住藝。

        依托“西吉繡女”勞務品牌,自治區級手工藝制作非遺文化傳承人馬蘭,先后籌建西吉縣農村婦女創業發展協會、西吉縣藍天民族刺繡培訓中心、寧夏西吉縣馬蘭刺繡有限責任公司和寧夏莆田文化旅游產業創意園,吸納帶動當地婦女學習非遺刺繡、手工制作等技藝,實現就業增收。目前,舉辦各類培訓班200多期,培訓人員1.4萬人次,培養出刺繡等手工藝品制作能手數千名,帶動了西吉縣乃至周邊地區600余名農村婦女創業就業。

        “90后”女孩楊玲深受母親的熏陶,從小就喜歡傳統刺繡。大學畢業后,學設計制作專業的她決定接過母親手中的“繡花針”,干一番事業。

        “作為一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技藝,我覺得刺繡應該被更多的人了解、喜歡。”楊玲發現市場需求日新月異,傳統的刺繡要適應市場變化,必須大膽創新,融入新的設計理念和元素,推出符合現代審美的創新作品。

        多次外出考察學習拓思路,積極參加各類展會開闊眼界,與專業設計人員強強聯手謀創意……如今,從自己干到找合作,從單一傳統元素到結合時尚,楊玲所設計打造的凸釘玻璃碗、鎏金銀壺、嵌石金耳環等一系列文創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已將“西吉繡女”這一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不斷探索出“傳統+時尚”的非遺傳承新路徑,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現在,我們公司年生產各類非遺文化旅游創意產品6萬余件,年銷售收入700余萬元。”楊玲說。

        技藝與初心碰撞,傳統與時尚融合,“西吉繡女”勞務品牌正煥發傳承新活力,已成為帶動當地留守婦女就業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成為宣傳、推介西吉的一個窗口。

        “這幾年,隨著繡女規模的不斷擴大,繡品不斷成熟,市場趨于完善,刺繡訂單越來越多,我們推行‘企業+基地+西吉巧媳婦’的運作模式和‘訂單+期貨’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繡女增收致富。”西吉縣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如今“西吉繡女”勞務品牌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列入全國勞務品牌目錄,在第三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勞務品牌展示中被評為“地方特色類勞務品牌”。2023年,在我區舉辦的全國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發展大會上,獲評“脫貧地區特色勞務品牌”。(記者 馬照剛)

      【編輯】:王小梅
      【責任編輯】: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