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 -> 今日網聞
      【地評線】賀蘭山網評:文化建設著眼于人 落腳在群眾身上
      2024-10-29 22:45:25   
      2024-10-29 22:45:25    來源:寧夏新聞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8日下午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優質文化滋潤。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強烈、更加豐富多樣。統籌謀劃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理當包括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推動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其中就包括,加大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不斷取得顯著成效。

        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還不夠“解渴”,群眾難以享受高品質的優質文化資源,說明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需要強化著眼于人、落腳于人的理念,進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資源,更接地氣。

        建立和完善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進一步增強優質文化資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使城鄉居民更好參與文化活動,培育文藝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發文化熱情,增強精神力量,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方面。

        本著城鄉融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硬件”和“軟件”質量,使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更加完善。加大相關政策供給,引導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更多地向基層一線下沉,向農村傾斜,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促進均衡發展。各級各類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應加強總分館制建設,形成活的聯動機制。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送戲下鄉等城鄉流動文化服務模式,健全常態化機制,擴大惠民覆蓋面,加大文化服務密度。

        本著供需對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銜接機制。創新文化惠民工程,讓優質文化資源高效融入城鄉公共文化空間,走進群眾日常生活。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讓“群眾點單”和“政府買單”更好對上接口,自下而上、以需定供,高效配送,提高基層公共文化供給效能。同時,鼓勵民間力量加盟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激發基層公共文化的創新活力。

        本著延伸覆蓋,借力數字化提質加量。用足數字技術,整合文化資源,聯通各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臺,打造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擴大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智慧廣電等數字化服務平臺共享面,讓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云體驗像傳統農家書屋一樣親民,廣大群眾上“云端”、進直播間,用“指尖”就可以享用多樣化、精準化、高質量的文化大餐。

        本著培養內生力,“送文化”“種文化”并重。大力扶持基層文化活動,積極為群眾提供藝術活動指導,鼓勵各級各類文化單位與城鄉基層“結對子”幫帶、“種文化”入民,不斷提高群眾藝術普及水平和創新力。同時,對基層群眾文藝團隊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培養基層文化人才隊伍,讓基層的“戲曲直播間”“戲班子”“嗩吶隊”等文化藝術載體,能夠自給自足,有條件出文藝精品,提高基層文化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能力。(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張全林)

      【編輯】:趙虎
      【責任編輯】:鄒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