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干起活來勤快又細致。”聽到村上致富帶頭人馬志棟這么說,郭玉鋒的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1997年8月,郭玉鋒不幸被燒傷造成二級殘疾,只能靠低保生活。2011年11月21日,他從山大溝深的小山村搬到了和順新村,開啟了新生活。
和順新村是寧夏“十二五”生態移民工程的重要安置點之一。2011年4月正式啟動移民安置工程,完成移民750戶3000人的搬遷任務。
當時,每戶搬遷至和順新村的移民,都能分配1套54平方米住房、1棟占地2畝的設施溫棚。郭玉鋒勤勞能干,在自家溫棚種起蔬菜。這幾年,他跟著村里的老黨員馬志棟做起了樹木養護工作,年收入超過2萬元。
“黨和政府把我們從大山里搬遷出來,我們要努力用雙手創造新生活。”53歲的馬志棟說。2015年開始,他積極承包園林綠化、建筑、裝修、水電等建設工程,組織本村閑置勞動力就近務工,增加村民家庭經濟收入。
這幾年,馬志棟申請注冊寧夏和順新勞務有限公司等勞務平臺,推動勞務輸出更加規范化,每年可持續轉移輸出勞動力6個月以上,帶動全村低保戶、殘疾戶等在內的450余人就業,實現勞務人員年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
“村上充分發揮黨員的引領作用,培養挖掘勞務經紀人,成立勞務公司,打造品牌特色務工隊伍,推動扶貧幫困、產業增收。”和順新村黨支部書記施宏偉說,2021年以來,共帶領1500余名村民務工就業,形成水電工、磚瓦工、園藝綠化工等6個專業化特色工種,村民實現從無技能向技術工的轉變。
近年來,和順新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聯合發展模式,建設768棟設施溫棚。同時,建成和順新村果蔬倉儲分揀中心(西紅柿交易市場),吸引全國各地百余家收購商前來,實現從移民弱村向產業大村的華麗蛻變。2021年,該倉儲分揀中心蔬菜交易額近2億元,為周邊200余名婦女提供就業崗位,實現農民增收850萬元。
對于村里的變化,27歲的馬巖深有感觸:“村上學校、幼兒園、衛生室、綜合文化活動場所、小微公園等基礎功能性設施完善。依托和順新村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和果蔬倉儲分揀中心,一批新型職業農業經紀人、種植大戶、私營業主、勞務經紀人、職業技術人員等新型農民隊伍正逐步形成。”馬巖說,剛搬來時,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超過了1.2萬元。
村上的變化,馬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研究生畢業后,他以選調生的身份回到了村上,為鄉村振興注入年輕的活力。(見習記者 何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