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柯莊村的村民們又忙碌起來。
孫小平、柯文明和柯文奇等村民駕駛青貯飼料收獲機、農用車、裝載機,搭伙腌制青貯,一天內完成了20畝玉米的收割、粉碎、運輸、碾軋、貯存。
“如果自己單干,至少需要一個月,還不一定能完成。現在,我們幾家合在一起干活,效率提高了,還降低了成本。”孫小平說起“搭伙聯干”的好處,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
柯莊村位于六盤山腳下,全村常住人口414戶1516人,耕地面積8530畝。這些年,村民靠著飼養肉牛、種植玉米,過上了不愁吃穿的小康生活。
然而,長期以來,柯莊村以戶為單位的傳統生產方式,面對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和產業規模化發展,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孩子上學,老人年紀大了,我們兩口子忙里忙外,一天累得不行,效益還不咋樣。”隨著肉牛飼養量增加,玉米種植面積翻番,孫小平夫婦有些吃不消。
“雇人干活成本高,牛養得少了又掙不到錢。”孫小平陷入兩難境地。
如何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
2018年秋收過后,柯莊村黨支部召集黨員和村民代表,商議解決產業發展問題,村委會委員兼致富帶頭人柯文明“毛遂自薦”。“原本我聯合幾個人一直合伙種地養牛,我就想著把這種合伙范圍再擴大一些,帶動大家一起致富。”當年,柯文明找到孫小平、柯文奇、柯文東等人,提議搭伙發展產業。
“有的家庭條件好、機械多,有的家庭缺少勞力和機械,能合到一起嗎?”孫小平有些擔心。
“能吃虧才能合伙,合伙才能把事業做強。大家有勞力的出勞力、有機械的出機械、有技術的出技術,抱團發展才有出路。”柯文明的話一下子說到大家的心坎上,消除了他們的顧慮。
征得大家同意后,柯文明首先拿出自家的旋耕機、收割機,無償幫助相對困難的家庭犁地、播種。搭伙聯干第一年,抱團發展的作用就顯現出來。
當年春播,柯文明、孫小平和柯文奇等7戶將各家的旋耕機、覆膜機、播種機等農用機械組織到一起,一家挨著一家耕種,深耕、旋耕、覆膜、播種“一條龍”,10多天完成400畝玉米播種任務。
“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孫小平說,沒有搭伙聯干時,一家一戶種植40多畝玉米需要1個多月,前面的地沒有種上,后面的地已經干了,導致莊稼出苗參差不齊,“現在不到兩天就種完一家,且莊稼出苗整齊茁壯。”
嘗到搭伙聯干的甜頭,今年秋季玉米大面積成熟之際,柯文明自籌11萬元,購買了一臺自走式青貯飼料收獲機替代人力。柯文明算了一筆賬:“一臺機械相當于30多個人,7家搭伙腌制青貯,可節約資金15萬元,相當于多養50頭牛。”
搭伙聯干解決了沒有勞力規模化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大家能放開手腳干事。孫小平、柯文明、柯文奇等農戶借機紛紛擴大養殖、種植規模。
如今,孫小平養牛19頭,種植玉米40畝;柯文明養牛37頭,種植玉米60多畝;柯文奇養牛20多頭……7家飼養肉牛總量從2018年之前不足60頭增加到現在150多頭,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眾人拾柴火焰高。”搭伙聯干為村產業發展探索出一條規模化發展產業、提升村民收入的新路。柯莊村黨支部多次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論證商討,決定將這種“多個家庭搭伙聯干、以強帶弱合伙發展”的小合作社模式在全村推廣。
“小合作社統籌機械、人力和技術資源,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少、農戶單干力量不足的問題,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促進養殖、種植產業發展,也讓村民對現代農業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柯莊村黨支部書記海玉龍說。
在黨支部引導下,如今柯莊村已建成小合作社7家,發揮“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戶+脫貧戶”的生產優勢,帶動全村飼養肉牛2500頭,種植玉米6000畝以上。
今年,柯莊村將部分組移民搬遷后撂荒的2000多畝土地復墾,建成高標準農田,按照“每個小組帶動一戶邊緣戶獎勵流轉土地40畝”的方法,激勵村民成立家庭農場、合作社,帶動更多發展困難戶共同奔富。(記者 剡文鑫 文/圖)
村民搭伙聯干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村民可以凝心聚力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