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23 -> 閩寧情更長 山海共潮聲 -> 要聞
      沿著總書記的光輝足跡 在山海間奏起壯麗新交響
      2023-10-29 08:14:44   
      2023-10-29 08:14:44    來源:寧夏日報

        10月27日至28日,自治區黨政代表團到福建學習考察,沿著總書記的光輝足跡,深刻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學習福建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做法,奮力開辟新賽道,加快建設現代化美麗新寧夏。

        寧聽閩聲

        “愛拼才會贏”的晉江人,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拼”出了“晉江經驗”最生動的奮斗寫照。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瑤 祁國昌 攝

        “晉江經驗”

        愛拼才會贏 一起向未來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福建省如果有若干個晉江,福建就不一樣了。應該說,‘晉江經驗’現在仍然有指導意義。”

        什么是“晉江經驗”?10月27日,記者走進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晉江經驗館,尋找答案。

        安踏、特步、心心相印……46件馳名商標蜚聲中外;1個超3000億元、1個超千億元、2個超500億元、2個超300億元的產業集群熠熠生輝。龍頭企業頂天立地,“單項冠軍”競相涌現,匯集中國“鞋都”“傘都”“體育之都”“拉鏈之都”等十余個國字號頭銜于一身。

        地區生產總值40年翻了3000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繼續居全國第四位。

        從“閩南晉江”變成“世界晉江”,怎么做到的?

        改革開放初期,和大部分地方一樣,晉江也是典型的農業窮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強勁東風,在晉江掀起了解放思想的大潮。

        晉江經驗館里,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記錄著晉江人民創造出的奇跡:在經濟發展上,“十戶人家九戶僑”“漂洋過海下南洋”的晉江人,從“耕洋牧海”到“洗腳上田”,從“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創企業到“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板”。在營商環境上,他們敢為人先、敢啃硬骨頭,在全國率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為群眾“減負”、為企業“松綁”。在黨的領導下, 流淌在晉江人骨子里“愛拼、敢拼、善拼”的基因,催生出了以“晉江精神”為重要代表的愛拼才會贏的奮斗精神。

        僑鄉“三閑”起步,鄉鎮企業開路;引進利用外資,成片開發邁大步;構建市場基礎,經濟發展加速;提高、創新、突破,拓展發展道路……在不同發展階段,大力解放思想的同時,晉江也把堅持作為一種信仰。

        晉江人堅持在一雙鞋、一顆糖、一把傘上做文章,心無旁騖做實體。晉江人堅持“愛拼才會贏”“倒了不可怕,再來!”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整個晉江經驗館,讓人感受最深的,是晉江無論干部、企業家還是群眾,對“晉江經驗”發自內心地感恩和篤行。

        “愛拼才會贏”的晉江人,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拼”出了“晉江經驗”最生動的奮斗寫照。(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 瑤 祁國昌)

        寧德

        弱鳥先飛 滴水穿石

        10月28日,在福建省寧德市“擺脫貧困”主題展覽館,記者看到,一組5張跨越36年的家庭照片,講述了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蝦塘村岱溪頭自然村連家船民林阿柱家的故事:

        第一張,1984年,林阿柱一家生活在小船上,立在船頭的4個孩子,身上掛著破爛布條,“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就是那時連家船民的生活寫照。

        第二張,1998年,林阿柱家在政府“造福工程”扶持下搬遷上岸定居,一家人站在剛剛喬遷的新房前笑臉盈盈。

        2008年,林阿柱家開始發展養殖業脫貧增收,2018年,林阿柱家又添新丁。

        最近一張照片拍攝于2020年,林阿柱兒子的海上養殖網箱換成了綠色環保新材料,實現轉型升級生態致富。

        擺脫貧困,承載著閩東兒女的美好夙愿,寫就了逐夢山海的寧德故事。

        作為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曾經的福建寧德,“確是一只‘弱鳥’”“人們說起閩東,便是五個字,老、少、邊、島、貧”。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來到當時福建沿海欠發達的寧德地區擔任地委書記。在通過充分的調研和走訪后,習近平同志的發問振聾發聵:“閩東這只‘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

        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面對閩東貧困落后的客觀實際,圍繞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久久為功的脫貧方針,掀開了閩東扶貧開發的嶄新篇章,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思想財富、理論財富和精神財富,持久浸潤閩東大地,深深滋養閩東人民。

        “弱鳥先飛”寫下強與弱的辯證法,“滴水穿石”昭示快與慢的大邏輯。

        30年來,寧德從跨越貧困線到打響攻堅戰,從念好“山海經”到開發三都澳,一棒接著一棒干,原本荒蕪的海岸如今民房鱗次櫛比,從漁民單一的捕撈業擴展到水產養殖、商貿服務等,多種產業齊頭并進,寧德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引進培育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青拓集團等龍頭企業及200多家上下游企業,打造形成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4個世界級產業地標。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寧德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864億元,同比增長10.7%,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發展質效穩步提升。

        閩東的變化,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令人眩目的變化,而是凝聚著全體人民心血的漸進、累積式的變化,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

        “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干、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的回信中寫道。

        “億萬千百十,皆起于一。”對于同樣曾經是“弱鳥”的寧夏來說,對于全國無數個曾是“弱鳥”的地區來說,都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殷切囑托,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 瑤 祁國昌)

        寧視閩聲

        安踏集團

        依托自主創新比肩國際水準

        10月27日,走進福建泉州晉江市池店鎮東山工業區的安踏集團永不止步博物館,記者看到一雙金色運動鞋,雖然顏色新穎,外觀卻和平時見到的運動鞋并無太大區別。

        “這雙鞋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噸級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噸級鞋’?能承擔1噸的重量?”聽了介紹,記者不由得再次端詳這雙鞋。

        “對,國家隊就是穿著我們的‘噸級鞋’奪得了12金。”工作人員滿臉自豪,這雙充滿“黑科技”的鞋,擁有10項國家專利,將能量反饋提升了53%,抗傾覆力提升了25%。

        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組成的中國隊身穿安踏自主研發的中國隊短道速滑比賽服,這種比賽服擁有360度全身防切割技術,面料輕盈,卻有10倍于鋼絲的強度,被稱為“冰上鯊魚皮”。

        鋼架雪車銅牌獲得者閆文港所穿的鋼架雪車鞋也由安踏打造。這款鞋由安踏首創采用智能模擬仿真設計,以行業獨創的導流板和翼型降阻設計使整體鞋身降低風阻10%,在起跑推進階段平均提高0.023秒,最高提升0.054秒。

        從1982年的一家制鞋小作坊,到如今擁有10000家門店、年收益達到536.5億元的集團企業;從為國際行業巨頭代工,到能夠與其競技的國內運動鞋龍頭企業,安踏,之所以能夠連續8屆成為中國奧委會官方合作伙伴、成為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知名國產品牌,底氣就在于聚焦科技。

        利用腳型掃描儀,兩分鐘內便可完成足部掃描,并獲取十幾項足部三維數據,實現量“足”定制;一雙鞋里,蘊含著安踏氮科技、蟲洞科技、智能分子吸震科技等等。“我們秉承‘把一雙鞋當成一個科技產品去做’的理念,連續投入超過30億元推動科技研發。”企業負責人介紹,安踏在美、日、韓等國布局多個研發設計機構,組建國際化研發設計團隊,讓中國品牌依托自主創新,具備了比肩國際水準的科研能力。

        好產品帶來好銷量、推出好品牌。除了“安踏”自有品牌外,安踏集團還收購了斐樂、迪桑特、可隆等品牌,帶動一批中小型代工企業強化品質管理,直接提供就業崗位5.9萬個、間接帶動就業20萬人,穩坐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的頭把交椅。尤其是2019年,安踏集團并購亞瑪芬之后,成為全球第三大綜合體育用品集團。

        與過去30多年一樣,安踏集團新10年戰略中,依然提出要“聚焦運動鞋服,做好每件衣服每雙鞋。”“愛運動,中國有安踏。”走出安踏集團,中國民營企業這種永不止步的精神,值得感動。(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 瑤 祁國昌)

        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吳地社區“袁夢村”。 記者 何耐江 攝

        福建袁夢村

        圓了“致富夢”

        10月27日,記者走進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吳地社區袁夢村,穿過一片竹林,邁過田埂,來到村里的小溪邊,流水在石頭的間隙中蹦蹦跳跳,碰撞出潔白水花。側耳靜聽流水潺潺,舉目四望,周圍被群山環抱,“仙霧”飄飄。

        沿著小溪順流而下,小草垛農場、聽溪樂園、稻田餐吧、星空露營地……一個個旅游業態項目鱗次櫛比。在袁夢村圓田園夢想的游客很難想象,曾幾何時,連著天外天的群山,不僅擋住了群眾出山的腳步,更擋住了大家的致富路。

        這個被大山重重包圍的小山村,靠什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袁夢村有著自己的答案:立足資源稟賦,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袁夢村有什么?

        袁夢村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腹地的古田鎮,是一個有800多年歷史的山區古村落,生態環境優越,自然氣候宜人,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

        圍繞傳承袁隆平院士“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涼”夢想,2021年11月,古田鎮引進專業團隊在大吳地策劃實施“袁夢計劃”,同年12月獲得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授權。

        袁夢村怎么做?

        近年來,古田鎮充分發揮產業扶持基金的“撬動”作用,引入社會資本“活水”,激活村級資源資金資產,探索實踐“黨委籌辦、支部領辦、企業操辦、村民同辦”鎮村企聯建鄉村產業運營機制,由古田鎮鎮屬企業與專業團隊共同出資,成立項目運營公司。

        “吳地社區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統籌村集體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并流轉村民土地約30畝、林地10畝,以租賃或入股方式投入到‘袁夢村’項目,委托專業運營公司運營,并明確租賃費用計算和分紅方式。”古田鎮黨委書記華娟說。

        在專業團隊運營下,袁夢村漸漸有了名氣,月均游客量達1.5萬人次,越來越多村民在現有土地流轉收獲租金的基礎上,先將部分租金折成股金入股,走上了致富路。

        “通過與當地合作,將袁夢村的陽光空氣、藍天白云、夜晚星空、山谷鳥獸、林間蛙鳴,匯聚成一個立體多維的鄉村生命體;打造多樣化健康生命新業態,滿足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需求;將‘多彩多種水稻+自然研學’同步進行,讓更多游客對未來鄉村生活有更進一步的感知。家園山美水美,生態與業態‘各展其美’,用業態講述中國鄉村故事,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專業運營公司福建省品鏈投資集團負責人張小鳴說。

        目前,古田鎮袁夢村項目圍繞建設生命康養、生態教育、生活牧心三大板塊,規劃設計牧心谷、洗心谷、養心谷、山里的家等4個項目區域,建設星空露營地、稻田餐吧、禾下茶室等18個景點。

        眼下,袁夢村里山村變景區、農房變客房、生態變業態、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古田這片紅色圣地促進共同富裕鄉村振興“蝶變”正在上演……(記者 何耐江)

        宋代海船的水密隔艙結構,凝結著泉州人的智慧,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瑤 祁國昌 攝

        泉州

        重鑄“海上絲路”起點新輝煌

        當前大火的“直播帶貨”宋朝就有雛形?泰坦尼克號上用了中國造船技術?

        10月27日,記者走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在一組“迎番貨”雕塑里,看到了宋朝“直播帶貨”的生動場景:大道上,“番女”在“敞篷”的轎子上,佩戴著珍珠、瑪瑙、象牙等珍貴首飾,并通過不同動作進行展示,身后的伙計們肩挑手抬著來自海外的貨物,老板們則緊隨其后。百姓如潮圍觀,如果看中了某個商品,只需要記住貨物編號即可聯系購買。

        南宋古沉船,采用的水密隔艙結構,既便于儲存貨物,也能防止某個船艙破損后造成整艘船的沉沒。這項泉州人的“劃水”黑科技,被運用到了泰坦尼克號上。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盛況令人難以想象。”這是馬可波羅筆下的泉州,古稱“刺桐城”,在10至14世紀,是令無數外國商人向往的國際化大都市,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里,記者看到大量“海絲”巔峰時期的歷史遺存,各個時期的外銷陶瓷器,200多艘中國歷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等等。曾經,裝滿香料、楠木等洋溢著異域芬芳的貨物,從遠航而來的“蕃舶”上卸下。同時,一艘艘滿載絲綢、茶葉、陶瓷的福船,又從泉州駛向遠洋。

        船,承載著泉州出海的輝煌歷史。

        港,續寫泉州關于“海絲”的新故事。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泉州搶抓機遇,著力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拓展對外開放與合作的新空間,努力將藍圖轉變為實景,繪就“奮斗之城”共同發展新畫卷。

        如今,石湖港接過“絲路海運”的傳承接力棒,成為泉州港最大的集裝箱航運物流作業區,續寫著“海絲”新故事。2022年,泉州市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09萬標準箱,全國排名第24位。截至今年8月底,泉州累計已開通“一帶一路”外貿航線18條,航線直達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俄羅斯、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

        歷史的長河奔流千年,海上絲綢之路依然有回響。 泉州,必將繼續譜寫絲路雙向合作的生動篇章。(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 瑤 祁國昌)

        閩江職校

        把親如一家變成就是一家

        10月27日清晨,福建福清。

        2023級計算機系學生、來自銀川的姚星雨,走進福建省閩江職業技術學校的計算機機房。

        小雨淅瀝、青山含黛,姚星雨遠眺了一下窗外景色,開始一天的學習。

        同一時間,寧夏石嘴山。

        工程師王成功來到距離星海湖僅幾公里的一處工地,開啟一天的工作。

        “這里正在建設寧夏閩江應用技術學院,計劃總投資30億元,建成后能同時容納3.5萬名學生學習。所以,我們都在加班加點,爭取早日建成投運。”站在項目現場,王成功笑逐顏開。

        閩寧兩省區正式建立教育共建幫扶協作關系以來,在師資培訓、教育資源共享、職業教育招生辦學等領域,密切交流互訪,推動教育協作水平不斷深化。

        福建省閩江職業技術學校,就是伴隨著閩寧協作的不斷推進而發展壯大。

        2004年,剛剛創辦的福建省閩江職業技術學校響應國家東西部協作的號召,加入了“閩寧協作”的隊伍。“那是我第一次到寧夏、到固原。從此以后,我們和寧夏相互牽掛、情深意切。”學校董事長林捷興告訴記者。

        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來自彭陽縣。為了打響學校品牌,為了讓寧夏的孩子們能有更好的未來,也為了給信任學校的家長們一個交代,學校狠抓學生學習,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實訓實操”等一系列延續至今的好做法好制度。

        第一屆高素質畢業生,受到了周邊企業的“追捧”,100%實現就業。“19年里,我們累計培訓、安置寧夏籍人員1萬多人次,到現在周邊企業還能碰到我們的寧夏學生。”林捷興說。2005年起,學校先后與固原市勞動就業保障局等開展“校政合作”,與銀川一職、銀川二職等學校開展 “校校合作”,被認定為“寧夏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中長期技能培訓單位”“寧夏陽光工程成員單位”等。

        千絲萬縷的聯系,就此展開。

        2021年12月,石嘴山市政府與福建省時代人才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共同在大武口區籌建寧夏閩江應用技術學院。該學校是教育部“十四五”規劃中“零起點新建本科”的高校,定位培養應用型本科、專科人才,是閩寧協作27年來重大教育成果之一。建成后,寧夏閩江應用技術學院大專部將與福建中職及技工院校開展“3+2”合作辦學,學歷與技能等互通合作。項目一期已于今年9月18日開工,投資8億元,可容納5000名學生,計劃2025年9月正式招生。

        “我們建設石嘴山校區,不僅打通學校從職高到本科的通道,還要把以前與寧夏‘親如一家’變為現在的‘就是一家’。此次石嘴山市劃撥了1800畝辦學用地,更是鼓舞了我們在寧夏投資辦學的決心。我一定配備最好的師資力量,把學校打造成為東西部攜手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的典范。”對于學校的下一步發展,林捷興胸有溝壑。

        姚星雨是今年9月來到福清的。“校園很美,老師和同學對寧夏也很熟悉,我很快就融入這個集體。我也希望,在讀完職高后繼續‘3+2’讀大學,將來成為一名技能人才。”憧憬未來,姚星雨信心滿懷。

        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以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27年,教育合作的“春之曲”,就是這樣被閩寧兩地共同奏響。(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 瑤 祁國昌 見習記者 張 敏 徐 琳)

        “寧夏精品中國行”在廈門引發搶購熱。 記者 何耐江 攝

        “寧夏好物”在廈門出圈

        10月27日,記者走進福建省廈門市中山路步行街霞溪路口段,遠遠望見印有“寧夏精品中國行”字樣的旗子迎風飛舞,街上展區兩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2023年寧夏精品中國行廈門站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

        “聽說今天是展覽的最后一天,過來看看,買些正宗的寧夏特產送給家人朋友。”市民李女士表示。

        拎著、夾著、挎著……走在街上隨處可以看到,不少市民大包小包買了很多,仍然堅持逛完所有的展臺,尋覓各種心儀的“寧夏好物”。市民王女士在品嘗了一小口涇源蜂蜜后,立刻掃碼買了幾罐,“寧夏的蜂蜜真不錯,我剛嘗了,甜甜的,可以多買一點囤著。”有的市民逛完這一排展位,立馬掉頭轉到另一邊“尋寶”。

        “寧夏枸杞藥食同源,總氨基酸、枸杞多糖等關鍵指標遠高于其他產區的,溫腎益精、護肝明目、補氣養血、美顏護膚……”中寧枸杞展柜前,品嘗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還有不少來廈門的游客詢問快遞是哪家公司,想給家人朋友也帶一份。

        “寧夏羊肉真是一點都不膻啊!我這是第一次吃到這么好吃的羊肉呢。”鹽池灘羊展柜前,正煮著一鍋羊排骨,鍋里已經咕嘟咕嘟冒著泡,鮮香四溢,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來品嘗。

        “知道我們寧夏的鹽池灘羊為啥不膻嘛?告訴您,我們寧夏中部干旱帶草場資源富集,生長著115種中藥材,羊兒們平常喝的是弱堿性泉水,食百草,所以肉質鮮、脂肪低、無膻味!”鹽池縣灘羊集團的相關負責人現場一番“自賣自夸”后,又引發了一波搶購熱潮。

        步行街上,各展位前人頭攢動,試吃羊排、品嘗枸杞,再嘗一口寧夏老酸奶,便挨個詢問價格,一番討價還價后,滿滿地裝了一大袋。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和過往孩童的嬉鬧聲不絕于耳。

        活動期間,寧夏名優特色農產品——賀蘭山東麓葡萄酒、中寧枸杞、牛奶、肉牛、鹽池灘羊、冷涼蔬菜等寧夏“六特”產品在廈門引發購買熱潮,真正推動“寧夏好物”走向福建和全國大市場。(記者 何耐江)

        跨越山海寫大愛

        請進來、走出去。福建和寧夏在衛生健康領域建立對口支援關系以來,醫療專技人才通過不斷的“你來我往”,讓寧夏醫療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深受廣大患者和醫務工作者好評。

        寧夏醫生馬建祥:“借腦”成長

        急診科,是一家醫院里與疾病“短兵相刃”的“前沿陣地”。

        10月27日,記者約海原縣人民醫院派往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學習的主治醫師馬建祥接受采訪時,他就在急診科坐診。

        “這是福建的大醫院,突發情況多,也確實忙!”見到來自家鄉的記者,馬建祥伸出手來,簡短寒暄后又轉身接待了一位患者。

        2022年,馬建祥前往廈門。

        “我想在急診重癥醫學、創傷醫學方面有所受益。”馬建祥找到醫院負責同志,明確提出自己希望的學習方向。

        派往急診科,一對一開展臨床教學,醫院精準安排。

        用3個月時間,馬建祥在急診內科病房完成患者診治16例。

        用6個月時間,馬建祥先后學習和掌握了深靜脈穿刺技術、各種呼吸機上機流程、纖支鏡的診療和肺泡灌洗技術、床旁超聲技術以及各種穿刺技術在急診患者診治過程中的應用。同時,對ECMO、IABP以及picco、CRRT、PICC等重癥醫學前沿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

        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術,讓馬建祥在備受啟迪、倍感震撼的同時,想方設法把福建專家“請”回家,積極推進兩家醫院聯合聯動,努力實現醫學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福建大夫黃香蓮:留下患者

        “病人留不住,怎么辦?”

        2022年,從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醫院派出,到吳忠市紅寺堡區人民醫院任院長的黃香蓮發現,不少產婦都不敢留在紅寺堡區人民醫院里生孩子。

        這是群眾對醫院的不信任!一個縣級醫院,必須讓患者信得過。

        抽絲剝繭,身為婦產科主任、主治醫師的黃香蓮,樹起了招牌:堅持每周坐診,評估高危孕產婦產檢,診療疑難雜癥,開展臨床手術,傳幫帶紅寺堡區本地醫務人員。同時,帶領“組團式”幫扶專家醫療隊10位專家和本地醫院醫生一起下鄉義診,開展科普講座,引導群眾關注自身健康。

        “區醫院來了很多福建的大夫,醫術不錯。”“生孩子也能去區醫院,有專家!”在黃香蓮的傳幫帶下,醫院整體水平開始提高。尤其是今年,紅寺堡區醫療幫扶團隊指導紅寺堡區人民醫院本土醫師,順利開展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等32項新技術、新業務。

        扎實的技術、安全的醫療環境以及貼心的服務,讓口碑翻轉,患者留下了。

        2023年2月21日,黃香蓮在紅寺堡區人民醫院召開了“慧眼行動”啟動會。

        這是黃香蓮在診療、走訪過程中,發現的最揪心的問題:紅寺堡區老年白內障患者的發病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借鑒福建省白內障復明工程實施方案,黃香蓮爭取閩寧協作社會幫扶資金200萬元,實施紅寺堡區老年白內障“惠眼行動”免費治療項目,目前已免費治療257人次。(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一青 陳 瑤 祁國昌 見習記者 楊玉瑛)

        學習啟示

        責任感更強 前進動力更足

        寧德是習近平總書記早期開展扶貧實踐的地方,處處散發著實踐的光芒和思想的偉力。寧德扶貧經驗對寧夏特別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樣有借鑒意義。我們將圍繞產業發展,在互補上求突破,聚焦“六特”產業,支持閩寧企業聯合建設原料基地,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繼續開展“寧品出塞、閩品西行”活動,促進脫貧人口增收致富。圍繞人才合作,在深化上下功夫,深化閩寧勞務協作機制,加大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促進脫貧群眾穩定就業。全力支持福建援寧工作隊工作,選派更多寧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到福建學習鍛煉,在鄉村振興舞臺上譜寫閩寧協作新篇章。

        ——自治區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 趙曉東

        一路走一路想,我深切感受到人民領袖深邃的發展思想和偉大的人格魅力,我深感震撼、深受啟發。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親自總結提出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晉江經驗”,其核心動力是改革創新,核心內涵是全面發展,對我們寧夏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作為科技管理工作者,回去后一定要把考察學到的寶貴經驗運用到寧夏實際工作中,按照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安排部署,圍繞“六特”產業、生態文明建設、糧食安全等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提供更加有力的農林科技支撐。

        ——寧夏農林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 劉常青

        (記者 姜璐 整理)

      【編輯】:張靜
      【責任編輯】:李金香
      【寧夏手機報訂閱:移動/聯通/電信用戶分別發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