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23 -> 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 -> 紅色印記
      彭陽:“行走的思政課”賡續紅色血脈
      2024-10-23 09:31:19   
      2024-10-23 09:31:19    來源:寧夏日報

        任山河烈士陵園莊嚴肅穆。 記者 常寬 攝

        小岔溝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 記者 常寬 攝

        喬家渠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

        幾乎每天都會有個人和團體自發來到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英烈。

        固原二中學生在任山河烈士陵園擦拭墓碑。 記者 常寬 攝

        近年來,彭陽縣不斷推動紅色文化遺址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該縣紅色旅游景區景點年接待人數達10萬人次以上。 記者 常寬 攝

        彭陽縣第二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記者 常寬 攝

        1995年起,每一屆固原二中高一年級和弘文中學初一年級學生,都會在清明節期間同上“行走的思政課”——徒步108里到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英烈。 記者 常寬 攝

        彭陽縣是一片紅色的熱土,紅色基因傳承不息。(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彭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文化名片

        紅色基因傳承不息

        秋日的彭陽,青山連綿起伏,訴說著崢嶸歲月;潺潺流淌的茹河水,銘記熱血沸騰的歲月。位于六盤山東麓的彭陽縣,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這里紅色的火種經久不息,這里的紅色基因永久傳承。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在固原經歷五天四夜,翻越六盤山、打贏突襲戰、夜宿小岔溝、過境彭陽縣、露宿喬家渠、帶泥土豆話初心……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勵著六盤兒女一代接一代持續奮進。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彭陽縣城西北的古城鎮任河村,打響了解放寧夏第一槍——任山河戰斗。那些英烈的名字,那段紅色的歷史,不僅僅鐫刻在石碑之上,更深深銘刻在一代代彭陽人心中,也烙印在所有踏上這片土地追尋紅色記憶的人心里。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代學生、干部、群眾沿著革命先輩走過的足跡,用“行走的思政課”厚植英雄情懷,感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紅色精神。

        從固原市區到任山河烈士陵園,從彭陽縣城到喬家渠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彭陽縣挖掘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和革命遺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教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的“源點”,讓“行走的思政課”不再局限于教室內、課堂上,而是通過身體力行,上好大思政課。

        歲月流轉,精神永存。紅色故事與這片土地同輝,不斷煥發出磅礴生機與活力。

        文化探析

        紅色精神貫穿時空

        一場戰斗,打響解放寧夏第一槍

        10月7日,固原市舉行“重走長征路·翻越六盤山”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暨“行走的思政課”徒步實踐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多名干部職工、學生和群眾代表共聚六盤山,徒步17公里到達開城鎮紅軍長征青石嘴戰斗紀念碑。

        75年前,在距離青石嘴戰斗紀念碑不到20公里的任山河,也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斗。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自陜西乾縣啟程出發,展開隴東八百里追殲戰。7月31日,戰火驟然燃起。第十九兵團64軍在軍長曾思玉的率領下,打響任山河戰斗。見證過任山河戰斗的古城鎮妥應元老人回憶,戰斗整整打了兩晝夜,槍炮聲才漸漸平息下來。

        在殘酷的戰斗中,解放軍與當地百姓譜寫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軍民協同佳話。“我們把自己的窯洞和打麥場打掃出來給解放軍休息,還冒著槍彈向前線送水、綠豆湯和稀飯。”古城鎮馬文章老人說。

        彭陽縣史志研究室主任楊占輝對任山河戰斗研究多年。“任山河戰斗堪稱我軍在解放西北戰場上最慘烈、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戰斗。解放軍364名指戰員英勇犧牲,最終取得戰斗勝利,打通解放寧夏的南大門。”楊占輝說。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犧牲的364名指戰員按照犧牲地點,就地分葬于黃寺、鸚鴿嘴、任山河、羅家山四處。

        1955年4月,為紀念在這次戰斗中英勇獻身的解放軍指戰員,原固原縣人民委員會立碑建園,將任山河戰場周圍散埋的烈士遺骸集中埋葬。1998年8月,彭陽縣對烈士陵園進行改擴建,將烈士骨骸集中遷葬于現墓地。

        2009年,陵園再次擴建。截至目前,陵園內共安葬包括364名在任山河戰斗中犧牲的64軍解放軍指戰員、4名長征途經彭陽犧牲的紅一方面軍戰士等在內的396名烈士。最令人動容的是,396名烈士中,有158名烈士未能留下姓名。

        陵園內,64級臺階是第64軍英勇無畏足跡的象征,19.49米高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是對1949年任山河戰斗的銘刻。紀念碑背后,由任山河戰斗指揮官、64軍軍長曾思玉將軍親手題寫的“正氣留千古,丹心照萬年”,寄托了對烈士的無限敬仰。

        歲月流轉,精神永存,烈士們的故事和精神,將與這片土地同在。

        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夯實信仰之基

        穿越歷史的長河,任山河烈士陵園延續的革命火種依然閃爍,無數后人來到這個“行走的思政課”的“源點”,回望那段崢嶸歲月,將紅色信仰傳承延續。

        “幾乎每天都有個人和團體自發來到陵園吊唁英烈。”任山河烈士陵園講解員孟海迪說。陵園建成以來,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前來緬懷先烈。今年上半年,陵園已接待3萬余人次,預計全年接待量將達7萬余人次。

        任山河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楊秉選是一名退役軍人,他始終有一個信念:不光要守護好烈士們的長眠之地,更要讓革命先烈的精神代代相傳。

        光榮在于平淡,艱巨在于漫長。1999年至今,他守護陵園已有20多年。

        固原市第二中學原校長韓宏也有一個信念:培養孩子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樹立他們的家國情懷。1995年起,每一屆固原二中高一年級和弘文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都會在清明節同上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徒步108里到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英烈。

        29年來,看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冒著風雪、踩著泥濘,走過108里山路往返任山河,楊秉選不由地感慨:這才是真正“行走的思政課”。

        張輝是固原市弘文中學2006屆畢業生。20多年前清明節前夕徒步祭英烈那段記憶,一直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中。時至今日,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依然感召著他跨越生活中的一個個困難。

        大學畢業后,張輝在上海一家汽車企業從事自動變速箱研發工作。作為項目管理者,每當面臨極大的壓力時,他就像20多年前堅持走完108里路那樣,秉持心中信仰的力量,與技術難題作斗爭。最終,他帶領團隊按計劃研發成功并投產,年產量達40萬臺,打破國外壟斷技術,每年節省外部采購費用十幾億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紅色文化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堂“行走的思政課”社會輻射帶動面已經由固原市的初高中學校,擴展到全區甚至全國的多所學校、社會團體。

        一條紅色血脈,世代賡續

        在彭陽縣第二小學校園內,書聲瑯瑯。這所學校還有一個名字——陶克葉軍校。

        陶克葉來自彭陽縣王洼鎮,1986年在前線犧牲時年僅20歲。“為了弘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品質,我們學校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意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愛軍情懷。”該校校長賈勇鋒說。

        在革命精神的傳承下,彭陽縣第二小學與該縣其他中小學一同組織師生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小岔溝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等紅色遺址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活動。今年8月,彭陽縣邀請福建省第十三批援寧工作隊彭陽工作組成員代表和21名來自福建省廈門市的小朋友,舉行“行走的思政課·山海情”聯誼共建研學夏令營活動,共同緬懷革命先烈。

        “這孔窯洞是毛澤東同志平生住過的第一孔窯洞。”在彭陽縣古城鎮小岔溝村小岔溝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內,講解員徐寧寧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取得青石嘴突襲戰、突圍戰勝利,翻越六盤山到小岔溝后,毛澤東曾在這里夜宿一晚。2005年,小岔溝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被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小岔溝,已成為文化小品、旅游驛站等配套設施齊全的紅色旅游景區。

        彭陽縣紅色歷史悠久。近年來,該縣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方針,努力推動紅色文化遺址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該縣共梳理出固原縣委舊址、任山河戰斗遺址等紅色文化遺址舊址49處,吸引大批游客走好“紅色線路”、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彭陽縣紅色旅游景區景點年接待人數達10萬人次以上。

        文化點評

        光影敬英烈 精神永流傳

        “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我們要把這部電影拍得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用電影把英雄的故事傳承下去。”9月20日,在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血戰任山河》媒體見面會上,影片總監制孫軍說。

        電影《血戰任山河》通過重現任山河慘烈的戰斗場景,禮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偉大信念、鋼鐵意志和革命情懷。該影片由泛亞中視文化傳媒(寧夏)有限公司出品,電影總制片人劉曉航、出品人任晨昱、導演夏詠,主要演員黃淏楠、宿寧展、徐鵬斐等。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主創人員通過采風尋找與此次戰斗有關的故事和細節,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創作。“我們的電影以一支小部隊為切入點,與宏觀的戰場結合起來,故事呈現既精彩動人,又突出人文性。”導演夏詠說。

        在劇中扮演64軍軍長曾思玉的演員張栩說,“參演這部電影前,我了解了任山河戰斗的歷史,任山河戰斗是解放寧夏的第一戰,很幸運能飾演曾思玉這一角色,希望能夠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將中國軍人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前赴后繼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出來。”

        該電影預計今年10月完成拍攝,將于明年春節前在全國院線上映。

        文化自信

        從紅色足跡中汲取力量

        “腳下的路雖遠,但比起紅軍走過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路,根本算不了什么。我深知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加倍努力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為我們國家的建設增磚添瓦。”今年清明節前夕,彭陽縣第二小學學生李伊諾在任山河烈士陵園紀念碑前莊嚴發言。

        據彭陽縣第二小學德育主任王俐介紹,自1993年開始,該校每年都組織學生到任山河烈士陵園緬懷英烈。30多年來,該校已有近2000名學生參與這堂“行走的思政課”。

        同時,該校還定期組織學生到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小岔溝革命遺址等地開展紅色研學活動。一顆顆愛國的種子,在一批批新時代的好少年心中種下。

        王晶是彭陽縣第二小學2006屆畢業生,學生時代學校每年都會舉行研學活動,在她的記憶里留下深深的印記。研學不但使她增長了見識,還讓她深深感受到紅色精神的力量,激發了她的愛國之情。“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這種精神和力量一直支撐著我,讓我不斷成長、不斷攻堅克難,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王晶說。(記者 常 寬)

      【編輯】:張靜
      【責任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