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24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在全局上謀勢 于關鍵處落子
      ——寧夏改革創新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
      2024-09-18 07:51:20   
      2024-09-18 07:51:20    來源:寧夏日報

        寧夏中車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賀蘭工業園區。

        編者按

        近年來,我區持續深化開發區改革創新,取得顯著發展成效:經濟發展規模邁上新臺階,整合優化提升取得新成效,體制機制改革實現新突破。全區24個開發區入駐規上工業企業1256家,實現產值5700億元,較2017年(改革前)增長90%,接近一倍。開發區已成為推動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本期我們走進我區一些開發區,解讀深化改革的做法、亮點及成效。

        在寧夏的工業版圖上,開發區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里,是寧夏工業的“核心區”“主力縱隊”。

        截至2023年年底,全區24個開發區入駐規上工業企業1256家,占全區規上企業的83.3%。開發區集中了全區90%的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0%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及70%的科技創新創業平臺,R&D經費投入占全區80%以上。

        開發區是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轉型發展的主陣地,近年來,我區持續深入開展開發區整合優化和改革創新工作,在全局上謀勢,于關鍵處落子,全面理順體制機制、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力創優發展環境,吸引萬千產業匯聚融合,一幅高質量發展畫卷在寧夏大地徐徐展開。

        改革關鍵詞:深化改革

        體制機制更“活”

        2018年,自治區啟動了全區開發區整合優化和改革創新工作,按照“一縣一區,每個開發區不超過3個區塊”的整合原則,將33家開發區整合優化為24家,推動由市分管領導或縣(區)主要領導兼任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初步改變了“小”“散”“單”“弱”的局面,實現了行政區與開發區一體化發展。

        “管委會+公司”的運營模式,是我區開發區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推動具備條件的開發區全部設立管理運營公司,支持各類經濟實體參與開發區建設運營,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相向而行的建設運營機制初步形成。”8月30日,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園區政策給力,生產要素成本低,‘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為企業全程幫代辦服務,企業開辦2小時即可注冊拿證。”在賀蘭工業園區,多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銀川高新區探索建立以“基礎設施+要素保障”“社會資本+融資支持”“招商引資+盤活資產”“園區運營+專業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四種模式”,深入推進“管委會+公司”改革。

        “強弱項補短板,謀劃實施再生資源集散基地商服配套、寧夏生態紡織產業示范區靈武園區綜合污水處理廠新增3000噸/日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等諸多項目,全力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素保障等運營項目,為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固本強基。” 銀川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六盤山工業園區成立熱力有限公司,以政府補貼為園區企業供汽、供暖,降低了園區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

        我區還全面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下放37項審批權限,支持3個開發區設立了一級財政、7個開發區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大廳。而“一站式服務”、幫辦代辦、容缺辦理等優化措施的全面推行,有效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企業制度性成本大幅降低,初步實現了“企業的事不出區,園區的事園內辦”。

        改革關鍵詞:發展質效

        產業生態更“優”

        日前,位于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丁烯共聚聚丙烯生產工藝技術首次應用于Novolen聚丙烯裝置,產出兩款新產品,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使寧夏煤業公司聚丙烯產品牌號增加至29種。

        與此同時,寧夏煤業有限公司聚丙烯1102K產品在洛陽市場占有率突破50%,產品溢價大幅領先同類化工企業,區域產品覆蓋率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發展勢頭迅猛,堅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不斷擴大煤炭深加工轉化領域的技術和產業優勢,涌現出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以現代煤化工、精細化工、高性能特種纖維等特色優勢產品鏈,獲評中國化工園區綜合競爭力百強榜第3名,是中西部地區唯一進入前十強的化工園區。

        “一體推進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減包袱、強創新,促提升,圍繞主導產業精準招商,主攻頭部企業、引進配套項目,培育耦合互補的延鏈補鏈強鏈產業,逐步推動各園區向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邁進。”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地奔牛減速機數字化車間、威力風電增速器智慧工廠項目等一批高端裝備制造重點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加快形成銀川經開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我區逐步優化開發區產業結構,以產業鏈思維、集群化思維,推動產業集鏈成群,供應鏈成本更低、更加高效,區域間產業分布更加合理,上下游聯動更加密切。

        “建體系、補鏈條、聚合力、提速度,依托開發區資源、區位優勢,打造具有寧夏特色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開發區作為打造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以重大項目引領,加快鏈群發展,一批在開發區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集群,正成為寧夏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

        2023年年底,全區24家開發區完成工業總產值5700億元,較改革前的2017年翻一番,產值過百億的開發區達12家,其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產值突破1700億元,躋身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躍居全國化工園區5強。開發區畝均投入、畝均產出、畝均稅收達到248萬元、183.4萬元、6.9萬元,較2017年增長0.6倍、3.6倍、4.8倍。開發區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產值、投資、利潤、稅收分別占全區工業的83.3%、78.4%、71.7%、70%、58.3%,開發區已成為全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改革關鍵詞:創新驅動

        企業活力更“足”

        北京海望有機液體儲氫項目創造了3個月落地的“寧東速度”,已成功在寧東基地落地產業化,預計項目總投資10億元,一期投資1.5億元。

        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研究設計的電氫耦合系統在這里進行中試并取得成功……

        2021年投入運營的寧東現代煤化工中試基地,是國內首批西北首家化工園區中試基地,也是國家標準的發起單位,占地面積200畝,運行3年來,累計引入項目22個,產出中試產品5個,成果轉化成功落地2個項目。

        我區深入推進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建設,充分發揮開發區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生產要素集聚優勢,將開發區打造為產業創新發展新高地。

        “加快推進寧夏高等研究院、華理現代煤化工研究院、國家流程制造智能調控技術創新中心寧東分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建設,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向開發區匯聚,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2023年底,24家開發區集聚了全區95%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5%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2%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國家重點支持的八個高新技術領域實現全覆蓋。全區開發區現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42個、企業技術中心98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6家、自治區級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5個,以產學研為紐帶的科技成果轉化初步實現,開發區成為全區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改革關鍵詞:生態安全

        發展底色更“綠”

        “寧東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獲得國家開發銀行寧夏分行4.32億貸款,支持企業以市場化水權交易方式獲得永寧縣節余的2000萬立方米用水指標,實現水資源在區域間、行業間優化配置。”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作為寧夏唯一“四水四定”工業園區試點,建設煤化工廢水和礦井水零排放等項目,連續兩年礦井水回用煤化工項目近910萬立方米。規上工業用水重復率達95%,通過污水處理后再利用,每年節水近570萬立方米。

        我區在生態和安全管理方面創新舉措,提升開發區安全生產和生態環保能力。針對開發區基礎設施和發展短板,聚焦“水、廢、地”等要素,把好“水、廢、地”等要素的關口,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準入到項目落地等提前做好布局和謀劃,通過強化頂層規劃設計、競爭性評審資金支持等方式,引導開發區優先布局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固廢利用等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和項目,推動開發區、產業與黃河和諧共生、相融共濟。

        “自治區十三屆四次、五次全會通過了《關于開發區安全生產專項行動的方案》《關于加強開發區污水治理的工作方案》,提出各市、縣、區要及時下沉應急、生態環境執法力量,與開發區共同承擔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監管職責。”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我區開發區生態和安全管理以及園區承載能力提檔升級,已累計鋪設道路近3000公里、供水管網近2000公里、排水管網近2500公里,建設變電站115座、污水處理廠53座,基本實現“九通一平”,并實施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集中供熱供汽等低成本化改造項目278個,有效提升了企業發展環境、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下一步,將在進一步優化開發區產業布局,促進開發區協同、集約、高效發展,深化開發區管理機制改革以及完善財稅支持政策等方面加快補短板、強弱項、破難題,推動開發區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丁建峰 文/圖)

        抓服務就是謀發展 營商才能“贏商”

        涇源縣輕工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禹國君:

        園區改革有效優化了營商環境,降低項目落地成本。以涇源縣輕工產業園為例,園區持續不斷提升硬件條件,彌補基礎設施短板,為企業入駐提供快落地、快建設、快達效的優良環境。如對納入全縣重點項目的2個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專班包抓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同時,依托園區“一站式”審批代辦點和企業服務工作站,通過指導領辦、陪同幫辦、授權代辦等方式,為入園企業提供各項貼心服務。今年上半年,向新入駐企業提供辦公室3間168平方米,廠房兩棟4400平方米,保障性住房6間315平方米,讓企業感受到拎包入住的便捷和家的溫暖。

        改革創新解難題 助企服務謀發展

        寧夏中車新能源有限公司車間主任黃廷:

        開發區改革,運行機制更加靈活,也帶給企業更多實惠。寧夏中車新能源有限公司落地海興開發區以來,充分享受到了開發區改革的紅利:為了解決公司員工住宿問題,園區管委會協調公租房小區,提供一棟住宅樓用于員工宿舍;協調配備了兩棟標準化廠房,合計面積為9600平方米,大大減輕了公司物料的存儲問題;提供了約1.3萬平方米的場所作為成品堆場,解決公司的成品存儲問題;為了保障公司海原分公司的儲能生產,園區管委會還協調提供了1.6萬平方米的閑置廠房,用于生產儲能集成系統。

        企業改革故事

        蘇寧新能源:改革創新讓企業“脫胎換骨”

        寧夏蘇寧新能源設備有限公司通過持續的改革創新,從單一的煤礦機械設備鑄件生產企業發展為產品多元化的智能制造企業,并躍居同行業領先水平。

        “首先從管理體制和用人機制方面深化改革,營造‘重創新、鑄精品、揚匠心、謀進取’的‘家文化’。”8月30日,蘇寧新能源董事長王明浩介紹,該公司的經營管理形成了各負其責、相互支持、相互制衡的治理結構,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較高的管理能力。

        “所謂‘家文化’,就是讓員工像愛家一樣關心企業、愛護企業,讓員工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凝聚力。”王明浩說,企業也要像“家”一樣,給予員工溫暖、慰藉,使員工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實現公司發展與員工個人發展的和諧統一。

        在“家文化”的氛圍中,員工們的內生動力被充分激發,大家齊心協力推動公司創新發展,不少一線員工成長為技術骨干和公司中高層成員。

        公司總經理趙文峰,進入蘇寧新能源之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他一邊工作,一邊利用閑暇時間刻苦學習專業知識,為鑄件生產設計出了一整套新工藝,年節約生產成本500余萬元,被破格提拔為質量檢驗部部長。隨后,他提出以消失模整體鑄造工藝代替傳統鑄焊工藝的研發思路,帶領創新團隊開始科技攻關,產品一次性澆鑄成型。2020年11月24日,趙文峰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在深化用人體制改革的同時,蘇寧新能源在管理、創新以及數字化轉型方面進行了深入改革。

        “從管理到創新,從服務到營銷,不合理的地方就下決心改革。”王明浩表示,該公司改革方向瞄準生產專業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特色化、商業模式新穎化,取得了良好成效,經營管理、創新能力和產業鏈協同以及智慧化水平穩步提升。

        “公司率先在寧夏使用消失模整鑄技術生產中部槽,各項機械性能已達到或超越國家標準,使用壽命相比傳統中部槽提高40%以上。成長為全區煤機裝備制造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形成了自動化、柔性化、批量化供貨能力。”蘇寧新能源總經理趙文峰介紹,該公司商業模式旨在打造一個鑄造業產業鏈協同創新平臺,將企業單體制造與維修向共享聯合制造、遠程在線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基礎性服務轉化,最終向各種增值性、高級服務拓展,實現單一產品供應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商轉型。

        近年來,該公司深耕激光技術增材再制造產業化應用領域,經過“再制造”工藝修復后的礦山設備使用壽命延長2—3倍,不但很好開拓了新的市場,實現了“服務型制造業”的角色轉換,更有效延伸了企業的產業鏈條,成為國內煤機再制造領域的頭部企業。

        “持續深化企業改革,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王明浩表示。

      123.jpg

      【編輯】:王小梅
      【責任編輯】: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