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民營經濟撐起全區經濟的“半壁江山”,創造了50%稅收、60%研發收入、70%就業、90%市場主體數量,為寧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近年來,我區聚焦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截至2023年年底,全區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達到41.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八、西北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連續兩年實現三位數增長,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增長。
如何更好地激發民營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創新中的先鋒潛能?在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各抒己見。
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內生動力
在利安隆(中衛)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實驗室內,技術人員忙著進行各類試驗和檢測。
作為寧夏唯一一家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劑生產企業,利安隆公司已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全球高分子材料抗老化產品配套最齊全的公司之一。每年研發投入占產值的3.5%至4%,工藝技術甚至可以對標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
記者走訪發現,跑出創新速度的民營企業正在成為寧夏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新的一年,民營企業如何練好內功?科技創新是核心。
2023年,繼印發《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后,自治區于年底又出臺了《自治區建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方案》,旨在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切實形成科學合理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引導企業不斷增強創新發展意識,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結構轉型升級,為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些政協委員也在調研中發現,雖然我區在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民營企業仍存在科技創新意識薄弱、主體地位不突出、人才隊伍建設不強等問題和困難。
民盟寧夏區委會建議,圍繞抓企業主體創新,不斷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示范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企業倍增計劃,積極壯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群體,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逐步形成“儲備入庫一批、培育成熟一批、申報認定一批”的壓茬培育機制,讓更多優質中小企業成為我區科技創新的高地。
“適度開放科研創新研究的公共空間,使中小微企業有機會從科研服務設施與平臺的社會化服務中降低科技創新成本。”自治區政協委員周永興建議,組織小微企業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加強合作交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并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圍繞大型企業和重點項目發展配套工業,拉長產業鏈和產品鏈,形成產業集群,建立起穩定的產、供、銷和技術開發等協作關系。
促進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
去年9月,北方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房國麗走馬上任,擔任寧夏君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總一職,在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智力支持的同時,也為高校培養多元化、高水平創新技術領軍人才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當民營企業成為科技創新重要主體后,如何進一步增加企業創新人才密度?
在自治區政協委員馬利明看來,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他建議,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為切入點,全面落實國家關于改善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促進技能人才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完善技能人才評價、激勵等服務體系。打破學歷、資歷、年限、比例等限制,對技術高超、業績突出的職工,按照規定直接認定相應技能等級,形成符合技能人才成長特點且更加靈活務實的評價標準,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自治區政協委員張志則建議,除全面落實人才強區戰略,對現有人才和緊缺人才統計建檔、招才引智外,還可以引進和培養一批現代產業急需人才、高新技術專業人才、新興產業領軍人才等,力求外來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本地人才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同時,不斷加大全民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造就一批高技能領軍人才。在進一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科研人員流動到企業兼職的同時,鼓勵企業通過周末工程師、掛職兼職、“候鳥式”專家服務等多種模式,柔性引進專家學者多來寧夏開展相關技術指導。(記者 張唯 趙磊)